大自然保護協會 (TNC) 目標是修復香港失去的貝類礁,以增加本地的生物多樣性和魚類產量,改善水質並提升天然海岸防御風暴能力。憑藉 TNC 在全球 150 多個地點修復貝類礁的專業知識,我們於 2018 年在流浮山建造了我們的第一個蠔礁修復試點,目的是了解修復對當地生物多樣性的影響。 由於蠔殼是蠔苗首選依附和成長的物質,2019 年TNC 在吐露港利用回收的蠔殼建立了第二個蠔礁試點。


在2021年,我們開展了「管理白泥重要的生態棲息地,以保護其自然美景和敏感的生物多樣性。」社區保育計畫(白泥計畫)。


歷史上,白泥是村民利用傳統底棲方式養蠔的地點。雖然這種傳統的養蠔方法已不再使用,但白泥的泥灘仍然是一個生態熱點,在那裡可以找到瀕臨滅絕的馬蹄蟹和海草品種。然而,白泥目前沒有受到任何法定保護和管理,使其面臨越來越多的威脅,例如不可持續的旅遊業和入侵物種的蔓延。
由2021年至 2024 年,TNC 和超過5000名義工和學生,已經在白泥修復了 8000 多平方米的廢棄蠔田,清除了超過 2600 平方米的侵入性大米草,同時清除了 3000公斤的水產養殖廢料和海洋垃圾。這些生境管理工作有助於我們實現修復白泥生態系統的長造目標。目前,白泥生態已經得到有效的管理,並正為當地社區和大自然提供各種益處。


Download
感謝社區合作夥伴的支持,TNC的白泥計畫取得不錯的成果,例如在過去四年間,我們監測到白泥的馬蹄蟹數量穩定地增加,這證明了TNC生境管理策略的成功。儘管如此,白泥仍然未被劃定為海洋保護區,故仍需要持續的管理以維持其生態完整性。


香港政府最近提出的「北部都會區」發展計畫仍帶來新的機會:該計畫包括在尖鼻咀和白泥之間后海灣沿岸地方,建立一個海岸保護公園(CPP)。如果海岸保護公園得到有效的設計和管理,這將能夠長遠地保育整個后海灣的海岸線生態。
因應此契機,TNC在2024年開展了「在后海灣擴大社區保育規模:以保護沿岸敏感的生物多樣性,並為建議中的海岸保護公園制定長遠管理建議」(后海灣計畫)。后海灣計畫借鑒了白泥計畫的成功經驗,要求香港政府將白泥列為海洋保護區(MPA),並將TNC的社區保育模式從白泥推廣到后海灣的其他生態熱點,以整全地保育后海灣的生態完整性,並更深入了解各生境和物種之間的關係。我們的目標是為 CPP 制定以科學為基礎的長期管理建議,確保社區持份者的充分參與,及採取全面和具包容性的治理架構 。最終把已達成廣泛共識的海岸保護公園計劃建議提交政府。

TNC白泥社區合作伙伴:
- 下白泥教育中心
- 香港觀鳥會
- 香港海事博物館
-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
- 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
- 長春社
- 太古集團慈善信託基金
-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
TNC 作為香港海洋保育聯盟(Hong Kong Marine Protection Alliance )的成員之一。聯盟提出在2030年之前將香港30%的水域設立為海洋保護區,或採取其他有效的保育措施。白泥、牛尾海、果洲群島和水口應優先考慮劃定為海洋保護區。



